論「不二」

文殊菩薩: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這才是入不二法門。

Ludwig Wittgenstein: Where of one can 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1921)

翻譯:凡是可說的,都可說清楚,凡是不可說的,都應保持沉默。

今天我開會時看著 Lillie 笑談神經網路,我看著她充滿笑意的眼睛,想著:要是我是 Lillie,從那副眼睛裡看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其他同事,會是什麼樣子?如果我住進她的身體裡,從她眼裡看出去,用她的大腦的細胞思考,我除了肉體不同以外,我大致上還是我嗎? 

然後我質疑:為何我們好像從不質疑的假設了每一個人類大體而言用相同的方式運作?好像物種相同、基因一致、行為觀察上一致,我們就應該共享了相同的運作機制。 為什麼我們好像從不質疑的假設我們每一個人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運作的、各自不同的意志?然後我們再把個體個體間的連結看成是文化上的連結、社會上的連結等等,而這些我們發現的連結並不影響我們相信人有獨立運作的意志? 

然後我形成了假說:我們看起來是獨立的個體,但在某種更高維度 (higher dimension) 的世界裡我們是連接的。 我開始抽象思考企圖形成一個日常生活即能觀察到的例子,因為我相信「可以從某個空間中掙脫束縛的線索就在該空間裡,只要用心看。」 我開始思考有沒有一個例子體現了二維空間的獨立自主其實在三維空間是連接的。 經過數十秒的抽象、影像式思考後我腦中浮現了水母的觸角。 

   O

||||||||||

如果從觸角處橫向切出一個平面,則該平面上會有許多點,每一個點都是一隻觸角的斷面。如果我們活在該平面上 (二維空間),然後觀察這些點,或是對點做一些行為實驗 (behavioral experiment),我們或許會得出結論:點與點儘管有一些交互作用,但有各自的意志、各自獨立運作。

但在三維的世界裡,我們知道這些點點全都屬於同一隻水母的觸角斷面。 

在二維的世界裡,用二維世界的語言是難以描述甚至是不可能描述「同一隻水母的觸角」這種三維世界的觀念的。用三維空間的思維在二維空間裡面對這樣的問題、受限於二維空間的語言,必感到礙手礙腳難以自清。故保持沈默。在此向 Wittgenstein 致敬。

曾有人提出 “global consciousnes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等並實施實驗,似乎就在暗示看似 fundamentally independent 的個體我與你與他並非獨立。

雖然點與點全都屬於同一隻水母的觸角斷面,但不可否認的,點與點並不屬於同一隻觸角。

這樣的思考或許形成了對於「不二」、「非一」的一種體現。

註:

1. Ludwig Wittgenstein:維根斯坦,奧地利哲學家,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哲學家之一)

2. 「都應保持沈默」的「應」字帶有一種強迫性、規束性。我認為因為被這條規則所規束而保持沈默者心中仍然聒噪,念頭轉個不停,實質上並不是沈默,只是憋著沒開口而已。超越空間束縛後自然就會沈默,因為看著這個空間無話可說、無念可想。超越空間束縛前想講話就講吧,無須憋著不講,也無須自責。

補充閱讀:

維根斯坦/無睡意哲學 (https://philosophy.hk01.com/channel/%E7%84%A1%E7%9D%A1%E6%84%8F%E5%93%B2%E5%AD%B8/55694/%E7%B6%AD%E6%A0%B9%E6%96%AF%E5%9D%A6%EF%BC%9A%E5%BF%85%E9%A0%88%E4%BF%9D%E6%8C%81%E6%B2%89%E9%BB%98—EP81)

(節錄) 邏輯城市的城牆

但上面所言具有真假值的都是經驗命題,即自然科學的命題,尚有一類名為邏輯命題的東西。邏輯命題即是純粹透過思考便能斷言為真的命題,用符號表示就是︰p or ~p“~”這個符號表示否定,所以~p即是非p。維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的一個最重要貢獻,就是邏輯命題是恆真的,即不論現實世界的情形為何,都必定為真,這被稱為「重言句」(tautology)。例如,「小明在美國或小明不在美國」,無論現實世界的情況為何,都是正確。這一點十分衝擊羅素,因為這就顯得邏輯命題形同一些廢話,但對於維根斯坦而言,這個p or ~p事實上構成了一個邏輯空間,即可被言說的範圍。這個命題看似不重要,但實際上是思維的形式,也是世界的形式。邏輯命題的作用猶如劃定一個城市範圍的城牆,在城牆的範圍內,才是人們生活在其中的城市。

在上文所言,一個命題能被證明為真或假,條件是組成命題的符號在現實能有指稱的對象,但形而上學命題在現實中沒有相應的指稱,所以大多數形而上學命題根本沒有真假值,亦即不能被經驗所證實。因此,維根斯坦為世界和語言的使用劃下了一個界限,這個界限以內就是語言能夠有意義使用的範圍,在這個範圍以內的語言是有意義的,因此能夠被言說而不會產生混亂,人們能夠對這些邏輯命題談論它們的真假值和實在的對應物。但一旦劃下這個界限後,人們很自然會問,在界限以外的又是甚麼?

維根斯坦曾經和朋友表示《邏輯哲學論》包含了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已經被寫出,另一部分則沒有寫出來,因為這部分是不可能被寫出來的,然而這卻是對我們最重要的部分。一般相信,這個沒有被寫出的,不能被言說的,就是神秘之域的事物,因為這些事物已經超出世界的界限、語言的界限。

形而上學其實是人們尋求人生終極意義和價值的表現。對於這些神秘事物,人們只能保持沉默,在靜默中感受它們。

Leave a comment